跳至內容
按螢幕上角的「編輯」按鈕,以編輯投影片內容。

開源 ERP 導入工廠方案

一、開源 ERP 導入效益分析

(一)成本方面

降低軟件授權成本:傳統商業 ERP 軟件通常需要支付高昂的授權費用,而開源 ERP 基於開放的授權協議,可免費獲取軟件本身,大幅節省了初期的軟件採購成本,為工廠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提供了先進的管理工具。

節省維護與升級成本:開源 ERP 社區活躍,有眾多開發者共同維護和更新,許多常見問題可在社區中找到解決方案,相比依賴商業軟件供應商的售後服務,能有效降低維護成本。同時,升級也往往更為靈活,可根據工廠自身需求和社區進展自主安排,避免了被商業供應商牽制而產生的不必要費用。

精準成本控制:透過 ERP 系統對進銷存各環節以及生產製程成本的詳細記錄和分析,工廠可以精確掌握原材料採購、庫存持有、生產加工等各項成本,及時發現成本異常環節,並做出調整,從而有效控制整體生產成本。

(二)容錯方面

數據備份與恢復:大多數開源 ERP 提供完善的數據備份機制,可定期自動備份數據至本地或遠程服務器,防止因硬件故障、人為操作失誤、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的數據丟失。一旦出現問題,能迅速恢復數據,保障工廠業務的連續性。

社區支持與故障排除:開源 ERP 龐大的全球社區意味著,遇到各種技術故障或系統問題時,有更多的途徑去尋求幫助。可以在社區論壇發帖求助、查看類似案例的解決方法,相較於依賴單一商業供應商的技術支持,能更快地解決問題,降低因系統故障而造成的業務停滯風險。

模塊化架構的靈活性:開源 ERP 通常採用模塊化的設計,各功能模塊相對獨立。如果某個模塊出現故障,不會影響到其他模塊的正常運行,可對故障模塊進行局部修復或替換,減少對整體業務的衝擊,提高了系統的容錯能力。

(三)效率方面

流程自動化與標準化:導入開源 ERP 可將工廠的進銷存及生產製程等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標準化,實現自動化的信息流轉。例如,採購訂單生成後自動觸發庫存更新、生產排程調整等一系列操作,減少了人工手動操作的環節,避免了人為錯誤,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業務處理速度。

即時資訊共享:各個部門通過 ERP 系統能即時獲取所需的業務信息,如銷售部門能看到庫存餘量以便準確回應客戶訂單,生產部門能依據訂單和物料情況及時安排生產,打破了部門間的信息孤島,加強了部門間的協同合作,整體提升了工廠的運營效率。

數據分析助力決策:開源 ERP 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,可對大量的業務數據進行整合分析,生成各類報表,如銷售報表、庫存周轉報表、生產效率報表等。管理者能依據這些報表快速洞察業務趨勢,做出更科學、合理的決策,進一步提高工廠的經營效率。

二、進銷存及生產製程流程實施步驟

(一)進銷存流程實施步驟

需求分析與系統配置(第 1 - 5 天)

成立由工廠各部門代表組成的項目小組,包括採購、銷售、倉庫等部門,與 ERP 顧問一起梳理現有的進銷存業務流程,明確需求和期望達到的管理目標。

依據分析結果,對開源 ERP 系統進行初始配置,如設置公司基本信息、組織架構、用戶權限等,確定適用的進銷存模塊及功能。

基礎數據錄入(第 6 - 10 天)

採購部門負責整理並錄入供應商信息,包括供應商名稱、聯繫方式、供貨品種、價格等。

銷售部門輸入客戶信息,如客戶名稱、地址、聯繫人、信用額度等。

倉庫管理部門完成庫存商品信息的錄入,涵蓋商品編碼、名稱、規格、單位、期初庫存數量等。

流程測試與培訓(第 11 - 15 天)

在測試環境下,模擬真實的進貨、銷售、庫存調整等業務操作,測試 ERP 系統中進銷存流程的運行情況,及時發現並解決流程不順暢、功能不完善等問題。

由 ERP 顧問對相關操作人員進行系統操作培訓,培訓內容包括訂單錄入、審核、庫存查詢、出入庫操作等,確保每位員工熟悉掌握新的工作流程和系統操作方法。

正式上線與運行(第 16 天起)

經過充分測試和培訓後,正式將開源 ERP 系統的進銷存模塊投入使用,各業務部門按照新的流程和系統要求進行日常工作,實現進貨、銷售、庫存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動化。

持續跟蹤系統運行狀況,及時處理操作中遇到的問題,定期對進銷存數據進行分析和總結,根據實際情況對流程和系統配置進行優化調整。

(二)生產製程流程實施步驟

BOM 物料清單作業(第 1 - 7 天)

由研發部門或工藝工程部門牽頭,結合產品設計圖紙、工藝文件等,梳理各種產品的物料構成,詳細列出每個產品所需的原材料、半成品、零部件及其用量、規格等信息,形成 BOM 物料清單。

在開源 ERP 系統中建立 BOM 模塊,將梳理好的 BOM 物料清單逐一錄入系統,確保 BOM 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,並建立 BOM 版本管理機制,以便在產品設計變更或工藝調整時能及時更新和追溯。

生產排程優化(第 8 - 14 天)

生產部門收集各類訂單信息、庫存情況、設備狀態、人員排班等相關生產要素,匯總到 ERP 系統中。

利用 ERP 系統內置的排程算法,結合工廠的實際生產能力和約束條件,如設備維修計劃、原材料供應時間等,對生產任務進行自動排程,生成初步的生產計劃。

生產計劃人員根據經驗和實際需求,對自動生成的排程結果進行人工調整和優化,確定最終的生產排程方案,明確各產品、各工序的生產起止時間、生產線安排等,並將排程信息發布到相關部門和車間。

生產日報表相關作業(第 15 天起)

在生產過程中,車間操作人員按照生產排程進行生產作業,每完成一個工序或一批產品的生產,及時在 ERP 系統中錄入實際的生產數量、耗用工時、質量檢驗結果等生產數據,形成生產日報表的原始數據來源。

ERP 系統根據車間錄入的數據自動匯總、分析,生成各種形式的生產日報表,如各車間產量報表、生產效率報表、質量統計報表等,供生產管理部門、質量控制部門、管理者等查看和分析,以便及時掌握生產進度、發現生產問題、做出相應決策。

三、預計人力、天數及顧問檢核驗收事項

(一)人力及天數

項目小組:由工廠內部選派 5 - 7 名熟悉各業務部門流程的員工組成項目小組,全程參與 ERP 導入項目,工作周期約為 1 - 3 個月,具體分工如下:

項目經理(1 名):負責整個項目的策劃、組織、協調和監督工作,確保項目按計劃推進,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在前期需求分析、與各部门沟通以及後期的上線跟蹤等環節,工作天數約 60 天。

業務分析員(2 - 3 名):分別來自採購、銷售、生產等主要部門,協助梳理本部門的業務流程,提供詳細的需求信息,並在系統配置、測試等階段配合 ERP 顧問進行工作,工作天數約 50 天。

數據錄入員(2 - 3 名):主要負責基礎數據的整理和錄入工作,在特定的時間段內集中精力完成供應商、客戶、庫存商品、BOM 物料清單等大量基礎數據的錄入,工作天數約 20 天。

ERP 顧問(外聘):聘用 1 - 2 名具有豐富開源 ERP 實施經驗的顧問,指導整個 ERP 導入項目,包括系統配置、流程設計、培訓、問題解決等工作,工作周期約為 1 - 3 個月,工作天數約 60 天,按日薪計算,每日薪資約新台幣 8000 元。

(二)顧問檢核驗收事項

流程完整性檢核:確認進銷存及生產製程各個流程在 ERP 系統中是否完整實現,從訂單下達、業務操作到數據流轉、報表生成等環節是否順暢無阻,是否符合工廠的實際業務需求和管理要求。

數據準確性驗收:對錄入的各類基礎數據(如供應商、客戶、庫存、BOM 等)以及在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業務數據(如訂單、出入庫、生產報表等)進行抽樣檢查,驗證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,確保數據能真實反映工廠的業務狀況。

操作便利性與培訓效果評估:考察操作人員對 ERP 系統的操作熟練程度,是否能便捷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務;評估培訓的效果,確認員工是否理解並掌握了 ERP 系統的功能和操作流程,能否在遇到問題時自主查找解決方法或及時向相關人員求助。

系統性能與穩定性測試:在模擬高負荷和實際運行環境下,檢測 ERP 系統的性能,如響應速度、並行處理能力等是否滿足工廠的業務需求;觀察系統的穩定性,是否存在頻繁出錯、崩潰等現象,確保系統能長期穩定地支持工廠的運營管理。

四、新台幣預算

(一)硬件成本

若工廠現有的硬件設備不足以支持開源 ERP 系統的運行,可能需要升級或新增部分硬件,如服務器、存儲設備等,預計硬件成本約新台幣 15 萬元。

(二)軟件成本

開源 ERP 軟件本身免費,但可能需要支付一些相關的技術支持服務費用、插件或模塊擴展費用等,預計這部分成本約新台幣 10 萬元。

(三)人力成本

項目小組內部員工成本:按照工廠現有的人力成本核算方式,估算項目小組成員在參與 ERP 導入項目期間的人力成本,假設平均每人每月人力成本為新台幣 5 萬元,項目周期按 3 個月計算,則內部員工人力成本總計約新台幣 75 萬元。

ERP 顧問費用:外聘 ERP 顧問按日薪新台幣 8000 元,工作天數約 60 天計算,顧問費用約新台幣 48 萬元。

(四)培訓成本

為保證員工能更好地掌握 ERP 系統操作,可能需要組織專門的培訓課程,包括邀請外部講師、製作培訓教材等,預計培訓成本約新台幣 8 萬元。

(五)其他費用

包括項目的通訊費、差旅費、會議費等雜項費用,預計約新台幣 4 萬元。

總預算:將上述各項成本相加,開源 ERP 導入工廠的總預算約為新台幣 160 萬元。

以上方案你可以根據工廠的實際規模、業務複雜程度等因素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完善,有興趣瞭解可下方留言

本課程沒有啟用評論功能。

其他資源
參加此課程 以存取學習資源